"履約成功!生產線如期完成節能降碳改造,碳配額又得以足額清繳。"清遠某水泥企業負責人長舒一口氣。
6月20日是廣東省碳排放配額年度履約的最后期限。去年,這家水泥企業暫時把碳配額賣給投資機構,從而獲得了短期融資用以改造生產線。今年6月,該企業又趕在履約期前按約定的價格把碳配額回購用于履約。
這只是廣東以碳交易衍生金融產品盤活碳資產,促進企業減排實現綠色升級的案例之一。合理配置碳資產,使企業順利履約的同時能獲得經濟收益,極大地提升了企業參與節能減排積極性。
廣東省發改委氣候處透露,截至6月20日,納入廣東省碳排放管理和交易的186家控排企業均按規定通過系統提交了配額,廣東省2015年度碳排放配額履約圓滿完成。"這說明企業減排責任意識顯著提高,首年度控排企業整體履約率達98.9%,第二和第三個年度均達到100%"。
經過3年的試點建設,廣東已發展為全國第一大,世界第三大碳交易市場。與此前人們印象中的碳交易多為企業間交易或企業向政府"買碳"不同,我省近年積極探索綠色金融創新,開拓碳金融產品為企業拓寬融資渠道、盤活碳資產提供了新的途徑。
2017年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將啟動運作,廣東提出要打造國家級碳交易綜合平臺,大力發展碳金融,推動發展碳租賃、碳基金、碳債券等產品。而碳交易的不斷創新發展也有望成為廣東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突破口。
投資機構"買碳"助企業融資減排 粵率先試水綠色金融產品創新
"十二五"時期,在GDP實現從5萬億元量級到7萬億元量級跨越的同時,我省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碳強度下降19.5%的目標,連續3年在國家碳強度考核中被評為優秀等級——這份亮麗成績單的取得,與火電、鋼鐵、石化、水泥行業的近200家控排企業碳強度出現明顯下降密不可分。該四大行業主要企業自2013年起納入我省碳排放管理和碳交易范圍,其占我省碳排放總量的六成。
"原來我們把碳交易作為一種負擔,后來發現如果合理運營好碳資產,也是企業發展的良好機遇。"有控排企業負責人如此感嘆。
時間回溯到2015年8月,納入控排的清遠某水泥企業拿到了政府免費發放的97%年度碳配額,不過,對于生產線的升級改造,該企業負責人仍感迷茫。"一方面我們計劃改造生產線以應對控排要求,卻苦于自身資金有限,銀行對排放較高的企業也放貸謹慎;另一方面,如果不及時完成改造,本年度碳排放很可能超過免費配額的量,履約時就要花錢買碳"。
企業一度陷入兩難,但所幸該企業不久就從投資機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案。
根據雙方簽訂的回購協議,投資機構對該水泥企業下屬兩家水泥廠2015年度碳配額中可用于市場交易的部分,共計31萬噸碳配額,以約470萬元購入,從而解決企業的燃眉之急。
"2015年9月,我們公司就通過線上交易的方式,把購入31萬噸碳配額的交易款項,于交易次日打入控排企業賬戶。"參與這筆回購交易的廣州微碳投資有限公司碳資產部總監蔡超說。
據悉,該水泥企業技術改造擬總投資900萬元,包括1條2000噸/日水泥生產線的噴嘴、爐膛等部位。獲得470萬元融資后,部分資金與企業自有資金已共同投入改造項目。目前改造已基本完成。"預計熟料的煤耗單耗可下降約8%,且產品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度過生產線改造的資金難關后,今年6月,該企業順利完成了回購配額還款流程,而接下來,企業技改的效果還可望持續發揮減排作用,給企業盈余更多的碳配額。
除了幫助企業技改融資,對減排基礎較好,碳配額有余的控排企業來說,碳資產回購也成為他們周轉資金的有效方式。今年6月,佛山某熱電企業急需短期資金還貸,投資機構向該企業提供了一份近70萬噸碳配額的回購交易融資方案,金額達1120萬元。
事實上,配額回購交易業務僅是今年以來廣東碳市場推出的碳金融產品創新之一。去年初,廣東就出現了國內首單碳排放權抵押融資業務——廣州大學城華電新能源公司近日以廣東碳配額獲得1000萬元的碳配額抵押融資及控排企業法人賬戶透支授信。
今年,作為廣東碳交易平臺,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以下簡稱"廣碳所")還聯合多家投資機構,推出了包括碳排放權遠期交易、碳附加資產證券化、碳排放配額抵押融資、回購融資、綠色債券、綠色融資租賃等多個綠色金融業務,并有數個融資項目已經落地。例如,廣州微碳分別與兩家水泥企業在3月初簽訂了碳配額遠期交易合同,共計交易配額7萬余噸,并于4月下旬在廣碳所進行交割。
"企業通過遠期交易提前鎖定價格購買碳配額或CCER,能夠有效控制交易風險,應對碳價波動,降低企業資金占用與履約成本。"蔡超說。
碳交易試點帶動低碳投資咨詢行業 企業碳配額托管"就像買理財產品"
碳金融產品逐漸豐富,是廣東碳市場試點3年以來逐漸蓬勃發展的縮影。
目前,廣東試點碳配額規模已躍居全球第三,僅次于歐盟、韓國。截至今年6月20日,廣東碳市場累計成交配額3345.91萬噸,總成交金額10.92億元,分別占全國31.3%和36.6%,成為全國首個配額現貨總成交金額突破10億元大關的試點。
值得留意的是,非控排企業交易總量占全年度交易總量的2/3。其中機構投資者共交易配額1818.39萬噸,同比增長1217.6%,成交總金額2.5億元;個人投資者共交易配額138.4萬噸,同比增長703.3%,成交總金額2162.09萬元。
"不僅控排企業,廣東對投資機構和個人參與碳交易一直持鼓勵態度。"省發改委氣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市場準入方面,廣東省碳交易試點在建立之初,即向投資機構開放二級市場,并在第二個年度履約期允許投資機構參與配額有償競價。在交易制度方面,廣東通過降低投資會員進入門檻、手續費優惠等方式鼓勵投資機構參與。在能力建設方面,通過進行碳交易培訓、講座、研討會等方式加強投資機構對碳交易的認識與碳交易能力,并在香港等地舉辦投資機構活動,以期更好地搭建境外投資者進入廣東碳市場的綜合服務平臺。
"投資機構已成為活躍碳市場的重要力量,可以說碳交易試點帶動了低碳投資咨詢行業的發展。"廣碳所相關負責人指出。而在歐盟等成熟的碳市場中,投資機構交易早已占據碳交易的大半壁江山。
對于一些缺乏精力管理碳資產,又希望合理運作獲得收益并順利履約的控排企業來說,甚至可以像買理財產品一樣,委托投資機構辦理碳配額的托管業務。2016年5月,廣州微碳與深圳能源集團等兩家下屬企業簽訂350萬噸配額的托管合同。
"這個嘗試既降低了企業的碳管理成本,規避風險,又能幫助托管方以較低成本獲得碳資產,提升市場流動性。這將有助于企業未來更好地應對全國碳市場,實現低碳轉型,同時形成示范效應,帶動更多企業積極運用碳市場創新機制,提高市場參與度。"廣東碳市場相關研究專家評價道。
從2015履約年度可見控排企業參與碳交易的意識進一步加強,控排企業共交易配額980.74萬噸,成交總金額1.37億元,交易總量雖只占全年度交易總量的1/3,但較2014履約年度大幅增長。電力、石化、鋼鐵、水泥業的交易量分別增長507.9%,1153.9%,428.8%,104.2%。顯示市場活躍對控排企業的碳交易積極性也大有提升。
綠色投融資擁有廣闊市場需求 粵區域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加速
作為綠色金融的新興領域和重要組成部分,碳金融近年在廣東的創新發展,更有望帶動區域綠色金融體系的建設。
填寫信息,輕點鼠標,企業融資需求可以隨時網上發布,投資機構和銀行面對琳瑯滿目的各家企業需求,可以分門別類搜索,意向融資規模與類型一目了然,雙向匹配選擇就像超市買菜一樣方便。
這是今年4月廣碳所推出的綠色金融服務平臺——廣碳綠金,也是全國首個為綠色低碳領域的企業和投資機構提供金融服務的平臺。其整合與綠色金融相關的信貸、債券、股權交易、基金、融資租賃和資產證券化等產品,通過平臺的第三方撮合,實現企業與相關金融機構的對接,大大加快綠色金融政策落地的速度。目前,已引入包括銀行、互聯網金融機構、碳資產管理公司、基金公司等23家機構作為平臺項目投資方。
這些機構紛紛加入綠色金融平臺,所看中的是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綠色投融資的廣闊市場需求。
我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要如期達成上述承諾目標,存在巨大的氣候融資需求,僅靠政府財政資金投入遠遠不夠,需要吸引大量社會資金參與"。
2016年3月,全國"兩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建立綠色金融體系,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設立綠色發展基金"。
當前,國內綠色金融發展剛剛起步,一些關于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等政策近年也相繼出臺。在實踐層面,除了在廣東取得突破的碳金融外,《2015年度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余額達8.08萬億元,貸款所支持項目預計可節約標準煤2.21億噸,減排二氧化碳當量5.50億噸。
國內綠色債券市場也初露崢嶸,一些投資機構還與地方政府建立綠色產業基金來支持綠色金融發展,如廣東省就設立了地方產業投資基金,為節能環保企業提供融資。此外,以環境污染責任險為主的綠色保險則在全國多省份鋪開試點。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測算,2012年我國綠色投資的規模大約是1.64萬億元人民幣,占GDP的比重是3.16%,2015年-2020年中國綠色發展所需要的綠色投資大約是每年2.9萬億元人民幣。在全部綠色投資中,扣除政府財政資金支持及企業自籌資金后,需依靠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來籌措的資金缺口每年在大概2萬億元左右。
對此,廣東則在綠色金融發展中尋求以碳金融做突破口。省政府辦公廳最近印發的低碳試點省年度工作要點中提出,廣東要打造國家級碳交易綜合平臺,加快籌建以碳排放為首個品種的創新性期貨交易所。大力發展碳金融,推動發展碳租賃、碳基金、碳債券等產品,支持銀行把碳排放權、碳收益權納入企業貸款、發債的增信條件。
廣州則積極申請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近期有望獲批,屆時一大批支持綠色金融創新發展的政策將會推出。廣碳所也表示,將按照廣州建設金融強市的戰略規劃,建設以綠色投融資為體系的綠色金融功能區,進一步加快綠色金融產品的研發和綠色投融資需求的挖掘。
產業觀察 創新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減排與經濟效益可望雙贏
去年底巴黎氣候大會通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協議后,目前已有176個國家以及歐盟簽字。根據我國的自主減排目標,到2030年要達到碳排放峰值目標,巴黎協定富有雄心的目標共識以及我國負責任的自主貢獻目標,對于廣東省碳市場及低碳省建設,加快碳金融發展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廣東是我國七個碳交易試點中體量最大的,且地區發展不均衡,行業間行業內差異較大,這與我國整體區域經濟類型多樣,區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很類似。因此,廣東在開展碳交易試點中遇到的問題和積累的經驗對全國碳市場開展初期具有較強的參考意義。
與國內其他試點碳市場相比,廣東啟動碳交易初期就實行碳配額有償分配,將新建項目企業納入碳排放管理,這在全國各個碳市場屬率先探索,使企業樹立資源有償使用的意識。
隨著廣東碳市場的不斷發展,廣東碳市場成交量與成交金額均位居全國第一。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吸引了大批投資機構參與。投資機構的逐利性催生了對多樣化交易方式與產品的需求,為二級市場提供了持續且充足的流動性,進一步激發碳金融產品的創新,拓寬碳市場的廣度與深度,形成一個完善的閉環結構。廣東碳市場深層次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廣東碳市場發展碳金融的動力源。
"除了看交易量,廣東更注重碳交易是否真正推動了企業減排,這才是碳市場建設的最終目的。"正如廣東省氣候變化研究中心曾雪蘭指出,近年來,廣東在碳排放管理、交易制度體系、碳交易產品開發上日趨完善,積累了豐富的市場建設和運行經驗。像回購交易、抵押融資等創新碳交易形式,進一步豐富了碳現貨交易品種,使企業通過交易及時獲得融資資金落實到降碳改造,真正起到盤活企業碳資產和促進減排的作用,體現了碳交易的初衷。
數據顯示,目前,廣東碳市場減碳增效激勵作用明顯,鋼鐵、石化、水泥、電力4個控排行業企業碳強度均有明顯降幅,其中水泥熟料、粗鋼、原油加工的單位產品碳排放比2013年分別下降4.9%、4.6%和7.23%,為我省超額完成碳強度下降目標作出了突出貢獻。
專家分析,雖然發展態勢良好,但碳金融乃至綠色金融的難點在于相關的支持政策總體還比較缺乏,資產流動性較差等內生缺陷造成主流金融機構對碳資產認可度較低。
"碳金融今后創新的重點應在于將碳資產的價值融入到主流的金融產品之中,以點帶面,拓寬碳資產的應用范圍,增強碳資產的應用價值,助力綠色金融體系的構建。"廣碳所總裁葉軍表示。
"金融發展離不開政府引導。"廣州市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胥東明則建議,為滿足未來巨大的綠色投資資金需求,廣東應建立一個較為系統的綠色金融體系,以激勵綠色投資,引導大量社會資金進入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此外,加大力度培育直接融資渠道,開設綠色資本通道,幫助綠色低碳產業通過多渠道資本市場來融資。
據悉,作為廣東省的碳交易平臺,未來廣碳所將繼續圍繞碳交易主線、挖掘綠色投融資需求,按照廣州建設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和區域金融中心的戰略規劃,通過創新綠色金融服務方式,繼續鞏固廣東在全國碳市場及低碳領域的優勢,構建以綠色發展為核心價值觀的金融體系,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原標題:廣東碳市場總成交額全國第一欲打造國家級碳交易平臺
Copyright ? 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營產品:1KV冷縮電纜附件 10KV冷縮電纜附件 35KV冷縮電纜附件
聯系電話: 4008635735
手機:
反饋郵箱:
地址: